
鐵 瓦 仙
鐵瓦仙,又名團蒼仙。據炎陵縣文物管理局專家考證,始建于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即公元80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清乾隆版《酃縣志》記:“鐵瓦仙,在縣東七十里,海拔1700多米,為邑脈分支處。石巖突懸約數仞,云木郁蔥,四面繚繞,升高望遠蒼蒼焉,茫無涯際,故名團蒼……真神仙窟宅也”。相傳鐵瓦仙因山高風大,初建時屋頂的樹皮、茅草等往往被風掀掉,后道觀屋頂皆覆鐵瓦,故而得名。鐵瓦由各地信士捐獻,尺寸并不統一。相傳鐵瓦有800多片,最大的一片鐵瓦是宋朝浙江信士王陵昌敬獻,長75厘米、寬45厘米,重12.5千克。 歲月更迭,目前鐵瓦殘存不過百余片。鐵瓦仙還建有財神、觀音、三皇、三真等大殿,山頂建有觀景臺,是求仙問道、遠眺山海、靜觀日出日落和云海的好去處。
英 烈 亭
云上大院,是一塊革命先烈用鮮血澆灌的沃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酃縣(現炎陵縣)第一個工農兵政府誕生在大院,1927年至1928年中共酃縣縣委也設在大院,是湘贛蘇區最早的游擊區,是王震、張平化、周里等革命前輩工作戰斗過的地方。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大院犧牲了700多名革命干部和革命群眾,英雄的大院兒女為鞏固和發展紅色蘇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9年1月,蔣介石調集湘贛兩省25個團的兵力,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會剿,湘吳尚部經八面山、桃源洞分三路包圍大院,對革命人士進行大屠殺,酃縣第一屆工農兵政府主席徐頂燕和婦女部部長周亞水在這次戰斗中壯烈犧牲,慘遭槍殺于馬鞍形。為紀念、緬懷革命先烈,1990年,經酃縣(今稱炎陵縣)人民政府同意,大院農場在此修建了大院革命烈士紀念群。紀念群保護范圍總面積36萬平方米,附屬文物有十九烈士犧牲舊址、烈士墓和英烈亭等革命紀念設施。2008年12月,“大院革命烈士墓”被株洲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杜鵑花海
人間四月芳菲盡,大院杜鵑始盛開。云上大院景區是有名的杜鵑花之鄉,每年3月底開始,各色杜鵑花次第開放,一直延續到6月底。景區杜鵑種類已發現云錦、毛錦、鹿角、紫薇、猴頭、大白、長蕊、嶺南、滿山紅等杜鵑名品,其中云錦杜鵑最多且最為名貴,景區內原生云錦杜鵑花群落面積約2.6萬畝,主要分布在龜龍窩至平水山大片的原始森林中,是我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群落,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樹齡逾百年的云錦杜鵑有5000余株。
云錦杜鵑以“蒼干如松柏,花姿若牡丹”而成為《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記載的377種杜鵑花中的佼佼者。云錦杜鵑每年七月孕蕾,到第二年四月開花,就像人十月懷胎。盛開時花大如碗,燦若云霞,所以叫云錦杜鵑。觀賞云錦花海最佳地點位于江西坳、趙公亭、白鷴谷、龜龍窩等地。
鐵頭太子墓
炎陵民間自古流傳著“炎陵出五子”的故事,五子即神農天子、鐘馗才子、孟姜女子、鐵頭太子、羅浮孝子。當中的鐵頭太子就出自大院,他的由來據說是元朝末年,有一英雄好漢,隱姓埋名到大院組織山民習武,后舉行反元起義,自立為王。明朝建立后,不受招安,仍回大院。其子文武雙全,尤其是“鐵頭硬功”十分了得,于是人稱 “鐵頭太子”。鐵頭太子劫富濟貧,殺惡除霸,并規定三天一小練,七日一大練。故練武之地稱小練、大練(后稱小院、大院)。不久,朝廷出兵征剿,鐵頭太子因寡不敵眾陣亡,明軍割其頭顱去朝庭復命。其部下將無頭尸體運回大院,準備擇地厚葬。第二天,眾人發現裝斂鐵頭太子的棺材被螞蟻用土掩埋了大半,以為是山神作美,于是決定就地安葬。為了使其全尸,打了一個鐵頭,續在尸身上,成了名副其實的“鐵頭太子”。此墓是大院人因欽佩鐵頭太子的俠義之情,故建此墓。
東坑飛瀑
東坑神農飛瀑,位于大院田心里,景區內林海茫茫、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美。走進通往神農飛瀑的林蔭小道,飛瀑一落千丈的水流聲,應聲而來,在這無論是兩側青山,還是中間的綠水均象兩條山龍,一條水龍,共舞于神龍大地,給世人帶來吉祥、富貴、健康、谷中的奇峰異石,飛瀑流泉,深山老林,奇花異草,珍禽走獸,無處無時都充滿大自然的神奇,景區由盤桓在懸崖峭壁邊的長長的棧道,高臺觀光亭組成,田心里的青山、綠水、神龍飛瀑的飛瀑流泉,
云上大院景區地勢陡峭,自然落差極大,形成眾多的跌水和瀑布,其中以東坑飛瀑(又名神農飛瀑)最為著名,瀑布落差達235.2米,堪稱“湖南第一高瀑布”,瀑布成三疊下瀉,藍天、青山、綠樹間,似一道白練當空飄落,又如一條白色巨龍飛身下潭。春夏時節,水量劇增,如天河奔瀉,氣勢磅礴,一級撞擊一級,驚心動魄;枯水季節,一線瀑布水霧迷朦,如輕紗薄絹,曼妙無比。隆冬時節,飛流結成冰瀑,形成一個瑰麗的水晶世界。2015年4月,湖南省重要地質遺跡資源調查成果匯報會上宣布,東坑瀑布上榜湖南23處中最具代表性地質遺跡。
東坑瀑布景點位于原始森林邊緣,紅豆杉、福建柏等古樹參天,空氣負氧離子高,河水清澈激蕩,亂石俯臥如獅如虎,是戶外戲水、有氧健身運動的理想之地。同時,東坑瀑布旁邊有一條崎嶇艱險的小道與井岡山荊竹山景區相連,據傳當年毛澤東第一次上井岡山便是由這條小道秘密抵達荊竹山雷打石,后來兩地百姓給這條小路取名為“毛澤東小道”。
茶鹽古道
茶鹽古道,古稱官道,始建清康熙二年,是一條連接湘贛粵三省的交通要道。2014年12月,被列為湖南省株洲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交通文化遺產之一。古道西起湖南炎陵石洲,東連江西井岡山長坪、遂川大汾。古道穿越羅霄山脈萬畝云錦杜鵑林和萬年高山濕地,沿途山巒連綿,林木秀美,泉溪潺潺,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極高。至上竹子溜分道,北往江西坳,南往趙公亭。光緒九年,大院首富成啟昌等先民,首倡捐資修繕古道,雇石匠百人,歷時三載,采上億石板、石塊,架橋九十九座,重鋪三尺古道三百余里。此后,湘贛兩省交通便捷,商旅繁盛,大院漸成湘贛粵樞紐。炎陵先人肩挑手提茶葉、藥材、筍干等土特產品運往江西、廣東,再運回食鹽、鐵器等物資。
趙 公 亭
趙公亭,地處江西省與湖南省的交界處,是羅霄山脈兩側的山民集資共建的一個山神廟,一條建于300年前保存完好的湘贛古道穿亭而過,亭的左邊就是湖南省,右邊是江西省。趙公亭周邊有幾千畝的原始高山濕地,風景怡人,步入林中,軟綿綿的,腳底下是由千百年累積起來的枯木枯草,蒼翠的古樹上爬滿了綠油油的苔蘚植物及密密麻麻的攀巖植物,煞是好看。高山濕地觀賞植物豐富,奇花異卉,秀木嘉果,漫山遍野,四季不斷,濕地內擁有豐富的藥用植物,是個值得一去的好景點。
龜 龍 窩
龜龍窩位于大院海拔1600—1800米的羅霄山脈中段,因萬陽山主峰像條逶迤的巨龍俯臥在眾多的峰巒之間,而山巒渾圓、平緩極像一個個龜殼,故稱龜龍窩。山巒中央有一處高山濕地形成的湖泊,湖水清澈,是高山冷水魚,天鵝、野鴨等珍稀候鳥們的天堂。龜龍窩可登高攬勝,清品茗茶,體驗茶事,還可觀看壯美的羅霄日出、云海等景觀。
龜龍窩常年云霧繚繞,環境優美,有優越獨特的地理、氣候和自然生態條件,特別適合茶葉的生長。2001年,臺商古勝潭等從阿里山引進烏龍茶,在龜龍窩新建茶園。目前,龜龍窩茶園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生態最好的茶園之一。2016年,大院龜龍窩生態茶園獲評“湖南十大最美茶園”,其出產的高山烏龍茶、紅茶享譽全國和東南亞,多次獲得全國“中茶杯”、“國飲杯”,國際“亞太杯”等名優茶評比特等獎、金獎、等多項大獎。
白 鷴 谷
白鷴谷因白鷴得名,是一條由7處瀑布鏈接而成的原始峽谷,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鷴、小鯢等的樂園。白鷴是雉科鷴屬的鳥類,又名銀雞、銀雉、越鳥、越禽、白雉。體態嫻雅、外觀美麗。雄鳥上體和兩翅白色,密布黑紋。羽冠和下體都是灰藍色。尾長,中央尾羽近純白色,外側尾羽具黑色波紋,它在林中疾走時,從遠處望去,很象披著白色長“斗蓬”,被風吹開露出灰藍色的內衣。清代五品文官官服上的鳥圖像就是白鷴。李白曾有詩《贈黃山胡公求白鷴》大贊白鷴:“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樹間。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我愿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輒贈,籠寄野人還”。
溯白鷴谷溪流而上,峽谷清幽,一路枝藤蔓延、古木參天,溪瀑連綿,時有白鷴翩翩飛過,婉轉音啼,空澗回音,偶見小鯢、山蟹在潭底追逐覓食,野趣橫生,物我兩忘,因此白鷴谷也叫忘憂谷。
知 情 印 記
1963年至1978年,湖南醴陵、湘潭、株洲、長沙等地部分知青分批上山下鄉來到大院,15年的崢嶸歲月里,共計260余位知青參與大院的開發建設,他們戰天斗地飛灑汗水,奉獻熱血青春,為大院的早期建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和留下不可忘卻的人生軌跡。原在大院的棚下、大壩、大路坑、新田村、大院街等多處均建有簡易住所,目前僅殘存大院知青街一處。每年仍有大批當年下放至此的知青及知青的后人來這片熱土尋訪故人,追憶往事,感觸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
白 鷴 谷
白 鷴 谷